盜墓發展史
舊社會盜墓工具的演進
盜掘古墓一方面靠人的技術、經驗,一方面靠操作工具。舊社會民間盜掘工具為鍬、鎬、鏟、斧和火把、蠟燭等。明代以前,盜墓賊沒有專用探測工具,明代開始使用鐵錐,它的出現使盜掘者僅以地面有明顯標志的墓葬為對象的時代一去不復返。盜墓者利用特制的鐵錐,向地面無標志的地下探索,一旦找到古墓,根據錐頭沾上的金屬氣味,選好方位,可直接挖洞盜掘。明代王士性在《廣志繹》中說:“洛陽水土資源深厚,葬者至四五丈而不及泉!薄叭辉犭m如許,盜者尚能錐入而嗅之,有金、銀、銅、鐵之氣(味),則發(掘)!
從鐵錐到“洛陽鏟”,是北方盜墓賊使用地下探測工具的一個飛躍。北方特別是洛陽、關中地處黃土塬區,水深土厚,“洛陽鏟”的鏟夾寬僅2寸,寬成U字半圓形,鏟上部裝長柄,把此鏟每向地下鉆插一下,就可以進深三四寸,往上一提,就能把卡在半圓口內的地土原封不動地帶上來。這樣不斷向地下深鉆,盜墓賊對提取的不同土層的土壤結構、顏色、密度和各種包含物進行分析,如果是后人動過的熟土,地下就可能有墓葬或古建筑。如果包含物發現有陶瓷、鐵、銅、金、木質物,就可以推斷地下藏品的性質和布局。經驗豐富的盜墓賊憑洛陽鏟碰撞地下發出的不同聲音和手上的感覺,便可判斷地下的情況,比如夯實的墻壁和中空的墓室、墓道自然大不一樣。
使用洛陽鏟勘測土層、土質的變化,是考古人員的基本功之一。長期以來,洛陽鏟在中國田野考古中廣泛運用,形成了中國獨特的考古鉆探技術。吊詭的是,洛陽鏟最初是盜墓者為了方便在沒有墓碑等標志物的情況下探測古墓而發明使用的。
關于洛陽鏟的由來,洛陽流傳著這樣的故事:
洛陽邙山馬坡村,有個農民叫李鴨子,從小就以盜墓為生。在民國十二年(1923年)間的一天,他到十幾里外的孟津縣趕集。有個來自偃師縣馬溝村的熟人正在搭棚子,準備賣煎包子。雙方見面打個招呼,他見這人忙著用一把筒瓦狀的短柄鐵鏟在地上挖了一個豎直的小圓坑,以便插入棚柱。這人用此鏟往地下一戳,提上來時帶出不少土,這種情形一下子觸發了他的“靈感”:這家伙比鐵锨挖盜洞輕巧靈便,特別是能帶上原土,利于判斷地下不同地層情況。于是他找了張紙,貼著鏟夾畫出一張原大圖樣,回家后馬上找鐵匠按圖打造,一試果然得心應手,效果不錯。其他盜墓者紛紛仿效,洛陽鏟于是得到廣泛“推廣”。